聚散匆匆,云边孤雁,水上浮萍
RIP(路由信息协议)
- RIP (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)路由信息协议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内部网关协议 IGP(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),主要用于规模较小的网络中,比如校园网以及结构较简单的地区性网络。对于更为复杂的环境和大型网络,一般不使用 RIP。
- RIP 是一种基于距离矢量(Distance-Vector)算法的协议,通过 UDP 报文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,使用的端口号为 520。它使用跳数(Hop Count)作为度量来衡量到达目的网络的距离。设备到与他直连网络的设备跳数为 0,然后每经过一个三层设备跳数增加 1,也就是度量值等于从本网络到达目网络间的三层设备数量,但并不等于所经过的网段数。
RIP 版本
- RIP V1
- 有类别路由协议(Classful Routing Protocol),它只支持以广播方式发布协议报文。RIP-1 的协议报文中没有携带掩码信息,它只能识别 A、B、C 类这样的自然网段的路由,因此 RIP-1 无法支持路由聚合,也不支持不连续子网(Discontiguous Subnet)。
- RIP V2
- 无分类路由协议(Classless Routing Protocol),支持外部路由标记(Route Tag),可以在路由策略中根据 Tag 对路由进行灵活的控制。报文中携带掩码信息,支持路由聚合和 CIDR(Classless Inter-Domain Routing)。支持指定下一跳,在广播网上可以选择到最优下一跳地址。支持使用组播方式发送更新报文,只有 RIP-2 路由器才能收到协议报文,减少资源消耗。支持对协议报文进行验证,并提供明文验证和 MD5 验证两种方式,增强安全性。
- RIPng
- 适用于 IPv6
RIP 工作原理
- 路由建立
- 路由器运行 RIP 后,会首先发送路由更新请求,收到请求的路由器会发送自己的 RIP 路由进行响应;网络稳定后,路由器会周期性发送路由更新信息。
- 距离矢量的计算
- RIP 度量的单位是跳数,其单位是 1,也就是规定每一条链路的成本为 1,而不考虑链路的实际带宽、时延等因素,RIP 最多允许 15 跳。
RIP 利用度量来表示它和所有已知目的地间的距离。当一个 RIP 更新报文到达时,接收方路由器和自己的 RIP 路由表中的每一项进行比较,并按照距离矢量路由算法对自己的 RIP 路由表进行修正。
- 定时器
- 周期更新定时器:用来激发 RIP 路由器路由表的更新,每个 RIP 节点只有一个更新定时器,设为 30s。每隔 30s 路由器会向其邻居广播自己的路由表信息。每个 RIP 路由器的定时器都独立于网络中其他路由器,因此它们同时广播的可能性很小。
- 超时定时器:用来判定某条路由是否可用。每条路由有一个超时定时器,设为 180s。当一条路由激活或更新时,该定时器初始化,如果在 180s 之内没有收到关于那条路由的更新,则将该路由置为无效。
- 清除定时器:用来判定是否清除一条路由。每条路由有一个清除定时器,设为 120s。当路由器认识到某条路由无效时,就初始化一个清除定时器,如果在 120s 内还没收到这条路由的更新,就从路由表中将该路由删除。
- 延迟定时器:为避免触发更新引起广播风暴而设置的一个随机的延迟定时器,延迟时间为 1 ~ 5s。
- 环路
- 当网络发生故障时,RIP 网络有可能产生路由环路。可以通过水平分割、毒性反转、触发更新、抑制时间等技术来避免环路的产生。
RIP 更新机制
- 定期更新
- 定期更新是根据设置的更新计时器定期发送 RIP 路由通告。
- 触发更新。
触发更新是 RIP 路由器一旦察觉到网络变化,就尽快甚至是立即发送更新报文,而不等待更新周期结束。
RIP 路由的更新规则
- 如果更新的某路由表项在路由表中没有,则直接在路由表中添加该路由表项
- 如果路由表中已有相同目的网络的路由表项,且来源端口相同,那么无条件根据最新的路由信息更新其路由表
- 如果路由表中已有相同目的网络的路由表项,但来源端口不同,则要比较它们的度量值,将度量值较小的一个作为自己的路由表项
- 如果路由表中已有相同目的网络的路由表项,且度量值相等,保留原来的路由表项
RIP 优缺点
- 优点
- 实现简单
- 开销较小
- 缺点
- 由于 15 跳为最大值,RIP 只能应用于小规模网络。
- 收敛速度慢。
- 根据跳数选择的路由,不一定是最优路由。
RIP 配置
- AR1 配置
1 | <Huawei>sys |
- AR2 配置
1 | <Huawei>sys |
- PC主机IP配置